本文作者:admin

权威育儿专家有哪些?

admin 2024-05-30 0 0条评论

一、权威育儿专家有哪些?

李跃儿,原名李跃春,1958年4月1日生,来自宁夏银川,著名儿童教育专家,美术教育家、油画家,曾入围“中国油画三百家”;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,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;曾为《父母》杂志教育答疑专家、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。创办“李跃儿芭学园”。

孙瑞雪,儿童教育专家,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、教育学的研究,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,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。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,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,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。

张雅莲,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,中国教育电视台《孕婴专家》栏目主讲,教育部成教协会学前培训基地主任,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育婴职业师培训专家,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指定亲子教育讲师。

二、中国育儿的新方式?

1、知识更新快

90后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,头脑灵活,喜欢学习新的育儿知识,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。

比如,孩子出生以后,老一辈父母认为孩子一哭就要去抱,否则会伤害身体,而年轻父母则认为孩子哭闹是正常的更利于发育,喜欢让孩子哭一会儿再抱。

此外,在孩子的包裹、捏鼻梁和睡扁头等问题上,由于审美观念不同,可能与老一辈产生分歧。

不管有怎样的看法,父母都要善于接受新的观念,才能避免孩子遭受旧习俗的伤害,从而健康地成长。

2、对孩子不袒护

由于有前车之鉴,90后父母不愿袒护孩子。

当孩子犯错后,他们会不留情面直截了当地指出,从小就给孩子立下各种规矩,这样能避免孩子养成任性刁蛮的性格,懂得哪些事该做、哪些事不能做。

他们还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,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,不会像父辈那样给孩子找借口,或者事事包办代替,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。

3、敢于坚守原则和底线

对孩子来说,哭闹是一记杀手锏,很多父母都会投降,然而,90后的父母却不会妥协。

他们知道在孩子哭闹时,不管是打骂还是讲道理都不起作用,所以会耐心地等在一旁,等待孩子发泄情绪后再进行沟通和安抚。

他们有自己的原则,不会轻易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,这样更能取得好的效果。

对此,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有过相同的建议。

如果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,有哪些好的办法应对呢?

①消退法

有人认为,在孩子哭闹时不过不问,会显得父母很冷漠,也让人不忍心,还有人担心,孩子会与父母在心理上产生隔阂。

其实,在孩子哭闹时,不管是训斥还是劝解,都是在助长孩子的行为,会导致他变本加厉。

如果不予理睬,让他知道哭闹对父母构不成威胁,就会偃旗息鼓地主动终止这种行为,今后可能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几率。

在发生这种情况时,只要不离开孩子的身边,让他在情绪发泄之后再得到及时的安抚,就不会对他的内心造成任何影响。在心理学上,这种做法被称作“消退法”。

②正负强化法

美国心理专家斯金纳通过一个实验,提出了著名的“强化法”。斯金纳教授认为,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,主要与外界给予的强化作用有关,并且这种方式分为两种,一种是正强化,一种是负强化。

也就是说,在教育孩子时,父母可以采用强化的方式进行,让孩子的行为得到刺激,从而养成好的习惯,同时减少和杜绝不良行为。

比如,当孩子顺利完成作业、帮助父母做好家务时,父母要及时给予奖励和肯定,这种正强化方式会让孩子受到鼓励,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,今后会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和状态。

当孩子不愿学习或者犯错时,要提出批评和纠正意见,以负强化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消极后果,会及时地做出改变。

在斯金纳看来,正强化除了物质手段之外,还有表扬、鼓励等精神手段,主要体现为奖赏;而负强化则有批评、打骂和扣发零用钱等方式,主要表现为惩罚,需要掌握适当的分寸,一旦处罚过度,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

从表现方式来看,两者的做法是相反的,但前者明显比后者的作用更大,在管教孩子上更有效果。

社会在不断地发展,教育的理念也在进步和更新。学习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,可以很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,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。

同时,在面临孩子的不良行为时,既不会出现溺爱行为,也不会束手无策。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。

三、国内育儿专家有哪些?

我国著名的育儿专家第一名曲爱丽教授,她是育儿领域的顶级专家,更是培养了大批的学生。

第二名宋洪波教授,著作很多。

第三名张莉女士。

第四名张子丹先生。

第五名郑耀先先生。

第六名张美华女士。

第七名孟妍女士。

第八名何晴女士。

第九名高一心教授。

第十名刘一清女士。

四、中国典型的育儿方式?

一、过早传授知识,不能输在起跑线上

  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这句话曾经在多少家庭留下深刻烙印,虽然很多妈妈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落后的、过时的观念,但实际上仍然按此实践着。

  两三岁就开始教孩子识字、学英文、背唐诗。还没上小学,就已经开始奔波在各种兴趣班、特长班之间,上学后做功课到深更半夜便是家常便饭。